“黃龍根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王全喜 :做根雕這塊兒有一個技巧,用這個工具八鋸就鋸出來了,直接兩鋸把冠子鋸出來,然后頭上再鋸兩鋸...... 王全喜正在專注地雕刻公雞,做這樣大小的一個根雕大概需要兩個小時。王全喜祖籍安徽蕭縣,祖父和父親都是木雕藝人,早些年父輩移居黃龍,他逐漸喜歡上了根雕。 “黃龍根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王全喜:我是受我父親的影響,從做家具、做農具,雕農村用的柜子,開始一步步走到做根雕這條路上。 王全喜1994年開始利用死樹枯木做根雕,他的根藝作品以茶海、雄鷹、孔雀為代表,迄今創作根藝作品上千余件。2005年他大膽創新,引進先進設備,辦起了黃龍縣第一個集根藝作品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工廠。同時,他還經常出門學習,給自己“充電”。 “黃龍根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王全喜:到上海博物館看到乾隆年間做的一個機架,后來參考那個回來創新,一塊兒圓木就變成一個工藝品。 2018年7月,王全喜被認定為延安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善于創新,也收徒傳習,想把根雕這門手藝傳授給更多的人。 王全喜徒弟 張永民:我在王師傅家學習半年多了。主要是學習打磨根雕。磨得光滑、細節問題。把這門手藝學好了,回去也開個根雕店。 現在,“黃龍根藝”這一優秀的民間藝術,已根植于這片土地,成為了黃龍文化產業和旅游產品。2017年1月,《黃龍根藝》被延安市人民政府錄入延安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我市重要的旅游產品之一。 “黃龍根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王全喜:黃龍根雕這塊兒有50人在做,開店的有10個,大部分是從我這兒學習的,大家都做,就形成小的產業鏈,我們準備在旅游產品做個升級版盆栽樹樁盆景,在根雕的基礎上提升一下,到明后年就有新的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