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現,鼓舞結合開舞蹈文化之先河。
2009年10月1日,安塞“千人腰鼓”參加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群眾游行表演。
延安可以說是中國鼓舞的圣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壺口斗鼓、志丹扇鼓、黃陵抬鼓、黃龍獵鼓。
喜慶時刻,或逢年過節,這些黃土里笑來黃土里哭的黃皮膚人就會鑼鼓震天,歡歌勁舞。
鼓,已成為延安人民一種娛樂形式,并形成特有的文化現象。這是對高原生命的熱烈贊頌,是對民族魂魄的崇高禮贊。它帶給我們力量的奔騰,生命的升華,它讓我們體會那恢弘的氣勢,感受那生命的律動。
一
延安的鼓歷史悠久,穿秦漢、越隋唐,一通鼓聲流傳兩千多年,意蘊悠長。
腰鼓,擊樂器,古今形制不同。據《樂書》記載:“大者瓦小者木,皆廣首纖腹。”隋唐時,用于西京、龜茲、疏勒、高昌諸樂,秦時掛在腰間,用兩手掌拍擊。
安塞腰鼓從打法上可分為文鼓和武鼓。文鼓是以扭為主,重扭輕打,表演達到高潮時倒提鼓箭,動作圓滑細膩,柔軟活潑,扭中伴舞,舞中含扭,伴著歡快的嗩吶聲,將內心喜悅之情用“能勁”抒發出來,使人看了心曠神怡。武鼓是以打踢為主,重打輕扭,動作難度大,運動劇烈,特別要求動作的整齊化和節奏感。同時,一場好的武鼓不僅以精湛的擊技博取觀眾的親睞,還要在藝術造型上別開生面來引人入勝。
一個人腰鼓打得如何,武鼓是衡量技術優劣的主要標準。安塞腰鼓的藝術性也主要體現在武鼓中。從整體上看,隊形變化務必整齊一致,達到快放快收、變化神速,動作要求剛健有力、自然大方、歡快流暢、有剛有柔、剛柔并濟。
改革開放以來,安塞人打腰鼓打出了盛名,被人們稱為“中國一絕”,號稱“天下第一鼓”。
蹩,陜西方言中意為蹦跳。顧名思義,蹩鼓就是在蹦跳當中完成各種擊打動作的。它由古代的軍陣演變而來,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洛川蹩鼓按表演分為場地鼓和過街鼓兩種,表演的時候隊形多變,鼓手、镲手和鑼手按著特定的節奏蹦跳進退。鼓手的服裝按照戲曲中武將的扮相,手腳扎裹利落,背上插著靠旗,腳穿軟底靴,頭戴英雄巾,舞動的時候頭巾和靠旗隨著翻飛,非常壯觀。
2006年的5月,洛川蹩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黃章的女子蹩鼓隊是蹩鼓非遺傳承人張萬玖成立的洛川縣第一支女子蹩鼓隊。經過多年發展,洛川蹩鼓逐漸被國人所知。
宜川胸鼓俗名花鼓子,具有清脆爽朗,明快瀟灑,氣氛熱烈,動律花梢特點,表現勞動人民開朗的性格和樸實忠厚的藝術感情,既能舞臺表演,又最適合廣場街頭演出。
宜川胸鼓鼓槌分為硬、軟槌,硬鼓槌展握式,軟鼓槌抓握式,從形制特點到表現手法上均明晰呈現“一陰一陽”傳統文化特征。表演中,鼓手揚頭擺鞭、手動眼隨、清脆有力,鼓聲像滔滔黃河激浪,清脆悅耳又竊竊私語,彰顯出黃土風情,黃土兒女勤勞樂觀、歡快質樸性情和趣味,反映出黃河兒女熱愛生活、歡樂喜悅心態。
志丹扇鼓、黃陵抬鼓、黃龍獵鼓、洛河戰鼓......延安鼓豐富多彩、各具特色,有極強的觀賞性和藝術性。在歷史長河中,他們被一代一代傳承、改良、沿襲,并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鼓舞藝術,不斷影響和豐富著后人的文化生活。
二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延安鼓以它的“狂”和“野”展示了黃土高原的天然屬性。
“延安武鼓”最能體現延安鼓的特點。一個個年輕矯捷的二后生,從黃土高坡上飛揚的塵土中,飛騰而出,閃、挪、跳、躍,矯健剛勁,熱情奔放。
“武”在裝束。鼓手們裝如戰士,洛川蹩鼓的鼓手們橫眉豹眼,頭戴方巾,背插古戲上武將的小旗;宜川胸鼓的鼓手們頭扎英雄巾,胸打英雄結,腳穿登山鞋,緊袖裹腿,灑脫不俗。
“武”在氣勢。鼓聲一響,挾裹著陜北高原上的狂風,蘊藏著入伏以后猛烈的暴雨......激烈的鼓聲就像滔滔黃河激浪,剽悍豪放,氣勢磅礴,氣壯山河,觀之令人熱血沸騰、情不自禁。
“武”在內涵。鼓聲節奏明快、清脆奔放,風格獨樹一幟,孕育和激發了樂觀向上、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再現了黃土高原人堅韌不拔、奮發向上的優秀品格,生動展示了華夏兒女的精神風貌。 在全國性的重大節日、重要活動中,延安武鼓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大菜”。第十一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澳門回歸慶典、國慶慶典、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北京峰會等重大活動,延安武鼓從小縣城打到了天安門廣場,打到了世界各地。 那些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們,立刻被粗狂豪邁的當安塞腰鼓震到了。已故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說:“這樣的場面太激動人了!”。在舉世矚目的香港回歸和澳門回歸慶典中,安塞腰鼓出盡風頭。慶;貧w委員會的官員評價說:“震人心魄,打得精彩,打出了國威”。
以腰鼓、蹩鼓、胸鼓為代表的延安鼓,將黃土高原上人們崇文尚武的個性深深滲透、展露無疑。一通通激越響亮的延安鼓,激蕩著強勁的陽剛之氣,一發不可收拾地打出了黃土地、打出了黃土魂,從此轟動華夏、威震八方。
三
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藝術,對延續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歷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可喜的是,延安鼓正在人們的世代守護中,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安塞區精心打造馮家營“千人腰鼓”文化村,向八方游客展示著安塞腰鼓的魅力,以文化+旅游的形式,讓安塞腰鼓傳起來、火起來、活起來。在全區中小學開展“腰鼓進體育課堂”活動,把《鼓鄉樂園》編進校本教材,走進學生課堂,開展現場教學。如今的安塞,村村有鼓隊,家家有鼓手,這一歷經2000多年的古老藝術,在安塞這片熱土上蓬勃發展,煥發出新的光彩。
為了傳承民間藝術,安塞在全區中小學全面推行腰鼓進體育課。
春節期間,洛川蹩鼓隊游村轉鄉,挨門拜年,以預祝豐收、歡度佳節。為保護洛川蹩鼓,該縣制定了10年保護計劃,建立文化生態保護村,并對鼓手實行重點保護,同時,加快推進蹩鼓的產業化發展,組織參加電影錄制、文藝展演等各種大型活動,推動蹩鼓走出洛川,被更多人所接受、喜愛。
在宜川,宜川胸鼓傳承人用畢生經歷、精力,研究繼承胸鼓事業,默默耕耘一線收集整理、編寫教程,教授胸鼓、培養人才,永葆藝術活力和生命力。宜川縣文化館發揮傳習所陣地作用,推進宜川胸鼓進校園,在幼兒、青少年心里種下藝術種子,讓這項國家級非遺藝術遍地開花。
在黃龍,黃龍獵鼓進行再提升,重新編排創作出“鼓韻舞風·夢里千年”黃龍獵鼓主題舞臺劇,給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觀賞體驗。傳承中發展,發展中傳承,如今,獵鼓已成為黃龍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
志丹、黃陵、富縣......延安鼓聲陣陣、余音裊裊。
時代發展,歲月變遷,延安鼓手代代更迭,但他們鼓舞時忘天忘地的自信和氣魄始終未變,延安鼓依然那么鏗鏘有力、直擊靈魂。
當下,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發展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既要一脈相承、代代守護,也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我們期待延安鼓在傳承珍貴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審美價值的同時,能綻放出新的、更輝煌的時代風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