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傳媒網
  • 新聞熱線:0911-2568088
陜北傳媒網
首頁 魅力陜北 延安 榆林 民生 國內 國際 圖庫 左側導航 右側導航

紅色之旅

旗下欄目: 文化教育 環境衛生 黃土風情 魅力鄉村 培訓研學 行業動態 企業風采 宣傳推廣 便民服務

延安時期的“窯洞大學”

來源:愛特延安 作者:* 人氣: 發布時間:2022-04-13
摘要: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期,延河兩岸坐落著多所學校,當地群眾稱它們為“窯洞大學”,其中有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延安大學、陜北公學、中國女子大學等30多所院校。

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期,延河兩岸坐落著多所學校,當地群眾稱它們為“窯洞大學”,其中有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延安大學、陜北公學、中國女子大學等30多所院校。

 

延安13年,中共中央把延安打造成造就革命人才的大熔爐,使延安不僅成為革命圣地,更成為人才圣地,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干部,為我們黨創造輝煌、成就偉業奠定強大人才基石。

 

《八路軍軍歌》《八路軍進行曲》的歌詞作者公木回憶在抗大工作時的情景:有一個連隊的墻報上出了這樣一首順口溜:坐地聽報告,站起來唱歌……身居窯洞里,心懷全中國;翹首登荒山,放眼看世界。我們多亮堂,我們多快樂!

 

作為延安時期我黨創辦的一所培養軍政干部的專門學校,抗大前身是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窯堡會議上明確提出,為承擔抗日戰爭的新任務,“必須大數量地培養干部”。1936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陜北延長縣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指出,要“辦一所紅軍大學來培養大批干部,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會議決定以西北抗日紅軍大學為基礎,在瓦窯堡創辦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

 

1936年6月1日,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在瓦窯堡米糧山上一座舊廟前舉行了開學典禮。1937年1月紅大遷到延安,更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勾笄昂筠k了8期,另有分布在大江南北的12所分校,在近10年間培養了軍政干部20余萬人,對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對我軍的成長和發展,都起到重大作用。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人才的成長需要把政治素質放在第一位,同時也需要在艱苦環境和復雜斗爭中去磨練。陜北公學就是延安時期黨創辦的一所“實施國防教育,培養抗戰人才”的學校。

 

曾在陜北公學學習的陳辛火回憶:沒有課堂,就在窯洞前的坪地上、在樹蔭下的空地上上課。就是在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飛機轟炸延安的第二天,我們也照常到一個山坡上堅持上課。沒有桌子、凳子,就席地而坐,膝蓋就是活動桌子。紙張困難,就用淡藍色的馬蘭草造的紙寫字,有時還用樺樹皮寫詩。大家為革命如饑似渴地學習,常常圍著豆粒大的燈光讀到深夜。

 

當年,黨僅在延安及周圍地區就創辦了30多所干部院校。“延安處處有學校、延安遍地有歌聲”就是黨大規模造就革命人才歷史畫卷的生動寫照。曾任抗大、延安大學、延安民族學院教員的著名法學家、社會活動家王仲方,從1937年至1945年在延安生活工作了8年時間,他回憶說:黨的一大批干部正是在延安經過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各種文化知識,提高了理論素養,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了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和本領,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中堅力量。

 

1939年,中共中央開始有計劃地組織延安的學校向外分流發展。先是抗大挺進山西、河北辦學,接著陜北公學、魯藝部分單位、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延安工人學校四校聯合,在河北成立了華北聯合大學,這就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

 

抗戰勝利后,自然科學院遷離延安,輾轉華北,1949年遷入北京,后演變為北京理工大學。離開延安的教育隊伍,有的在東北辦起教育,有的來到了華北。后來新中國許多高校都和延安時期的“窯洞大學”有直接的歷史淵源,如中國農業大學、中央音樂學院、東北師范大學、西北政法大學、魯迅美術學院、國防大學等。

來   源:根據共產黨員綜合整理

 

責任編輯:名稼

最火資訊

首頁 | 關于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聲明 | 聯系我們 | 商務合作 | 招聘信息 | 免責聲明 | 供稿服務 | 網站地圖
少妇性饥渴无码A区免费|中文无码乱人伦|久久精品综合亚洲|中文字幕色色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