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傳媒網
  • 新聞熱線:0911-2568088
陜北傳媒網
首頁 魅力陜北 延安 榆林 民生 國內 國際 圖庫 左側導航 右側導航

文化教育

旗下欄目: 文化教育 環境衛生 黃土風情 魅力鄉村 培訓研學 行業動態 企業風采 宣傳推廣 便民服務

探秘“天下第一陵”的世紀整修

來源:國家記憶 作者:* 人氣: 發布時間:2023-04-02
摘要:走遍天涯路,不忘中國根。被稱為“天下第一陵”的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20世紀80年代,這里迎來越來越多尋根問祖的海外游子。然而隨著各種祭祀活動不斷增加,廟區、陵區的場地越發顯得局促。

1955年10月的一天,毛澤東收到一封特殊的信,信中提到:“廟宇木料多已腐壞,勢將傾塌。庭中森樹下草地,多為農民耕種,陵山多處,私墳如鱗。”

這封信是由愛國華僑陳嘉庚所寫,信中提議整修的陵廟就是黃帝陵。

看完這封信,毛主席久久不能平靜。他在信上批復:“周總理,此件閱后,請批交有關機關處理。我看陳先生的提議是有道理的。”

周恩來總理明確批示:“黃陵應明令保護和修整。”
 

 

1956年3月,黃帝陵迎來了新中國成立后的首次整修,毛主席還委托郭沫若為黃帝陵祭亭寫下“黃帝陵”三個大字。

走遍天涯路,不忘中國根。被稱為“天下第一陵”的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20世紀80年代,這里迎來越來越多尋根問祖的海外游子。然而隨著各種祭祀活動不斷增加,廟區、陵區的場地越發顯得局促。
 

 
呂仁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 教授
 

當時中央領導到陜西時,看到黃帝陵的現狀,就提出應該整修黃帝陵,來凝聚我們民族的凝聚力,來增強民族的團結。

1990年初夏,參與規劃的專家、學者們頂著烈日,一頭扎進了橋山,穿行在山峁之間、古柏林中、沮水河畔,踏遍了橋山周圍50平方千米的山川河流。

經過悉心勘察,他們發現黃帝陵的選址暗藏玄妙。
 

 

黃帝陵冢所在的橋山,是地處陜西、甘肅交界的子午嶺自西北向東延伸出的一條余脈,周圍山塬回抱。西側是黃陵縣城老城區,沮河迂回曲折流經縣城,三面環繞橋山;南邊有印臺山隔河與橋山遙遙相對。
 

 
編輯
趙立瀛   整修黃帝陵總體規劃及一期工程 設計負責人
 

黃帝如同一個尊者高坐在山上,他后有依托,印臺山如同朝覲者,他的左右山體呈均衡之勢,就如兩側的扶手和拱衛者。

黃帝陵的建筑格局不僅代表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觀念,同時還具有風景景觀價值和生態環境意義,也因此成為黃帝陵整修規劃的基本依據。

1992年7月11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黃帝陵“風水”軸線發現》的文章。文中寫道:“橋山主脊至黃帝墓冢,并與印臺山山峰之間構成的一條連線,黃帝陵區的各種建筑都是以此為軸線而建造。”而橋山東麓的廟區建筑,同樣處在一條軸線上,即“廟軸線”。這兩條軸線的發現,讓黃帝陵整修規劃的具體布局豁然明朗。

黃帝陵的主入口廣場就設在兩條軸線的交會處。從入口廣場跨過沮水河面上的軒轅橋,到橋北廣場,沿著95級臺階的龍尾道拾級而上,步入新建的廟門后便是歷史留下的軒轅廟院,其后為新規劃的祭祀大院。
 

 

重修黃帝陵是所有中華兒女共同的大事。

1992年夏,在北京召開的海峽兩岸學術交流活動中,臺灣建筑訪問團的學者們對黃帝陵的整修提出了中肯的意見。
 

 

按照整體規劃,軒轅廟院將要重新修葺,同時要在廟院之北新建一座用于祭祀的軒轅大殿。

在建筑師張錦秋的設計下,大殿選用花崗巖石材建造,由石柱圍合成正方形的空間。屋頂設計成為巨大的覆斗形,頂中央開直徑14米的圓形天光,象征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圓地方”。
 

 

祭祀大殿作為公祭黃帝的主要場所,殿中須恭立黃帝像。學者們以山東武梁祠遺存的東漢時期黃帝畫像為藍本,設計了一幅浮雕像。
 

 

這幅浮雕像,黃帝頭戴天子冠冕,褒衣博帶,右手抬至腰部,左手上揚,形態生動,樸素威嚴。這是目前能見到的最早的黃帝像,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

此次整修,建筑風格遵循古意,環境的規劃同樣需要營造出“圣地”感。

設計師將狹窄的沮河河道擴至300畝水域“印池”,再現了“黃陵八景”中“沮水秋風”“橋山夜月”的風情。印池之上又建軒轅橋,古樸的風格與現代化的建橋技術相結合。
 

 

入口廣場由5000塊天然河卵石鋪砌而成,寓意黃帝率領先民草創五千年悠久燦爛文明的艱辛。拜謁者沿著蜿蜒曲折的陵道,便可到達黃帝陵冢。

墓冢后是海拔994米峰頂的“龍馭閣”,不僅可供人登高遠眺,同時還承擔著防火瞭望的功能。

這次世紀整修,歷經十余載。規劃圖上的一筆一畫,陵區中的一磚一瓦,都承載著規劃者和建造者的滿腔熱血和崇敬之情。
 

 

橋山巍巍,沮水明澈。每年春秋兩季的公祭、民祭大典,來自海內外的炎黃子孫都會在此聯結同根同源的血脈深情!

2016年中秋之夜,精心挑選的7383顆黃帝手植柏種子搭載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入太空遨游,兩個多月后隨神舟十一號返回地球。如今,這棵古老柏樹的種子已經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彰顯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國脈傳承的強大生命力!
 

責任編輯:名稼

最火資訊

首頁 | 關于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聲明 | 聯系我們 | 商務合作 | 招聘信息 | 免責聲明 | 供稿服務 | 網站地圖
少妇性饥渴无码A区免费|中文无码乱人伦|久久精品综合亚洲|中文字幕色色色